绘画艺术语言中的视觉元素是「摄影与绘画的关系有哪些」
- 作者: 振树
- 来源: 投稿
- 2022-12-29
摄影与绘画的关系有哪些?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摄影的出现改变了绘画的发展,使得艺术家思考写实绘画的意义,或许促进了抽象绘画的发展。
当代摄影往往会参考绘画作品的构图,色彩以及意境的营造等内容,而摄影本身因为可以呈现客观现实,为绘画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绘画的zui高境界是“神似”,摄影的zui高境界是“神是”。
以前上学时,课本上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这是文字的特点,绘画和摄影则是用影像来表达,也有“神”的问题,就是要有“灵魂”,要有主旨“精神”。而根据绘画和摄影的特点,好的绘画是要“神似”,好的摄影是要“神是”。“神似”好理解,“神是”就是摄影时捕捉到的瞬间要是被摄对象的“传神”时刻,不单指形象zui好,更指精神状态zui具表现力,就“是”被摄对象的zui典型的精神状态。
米勒作品《午睡》(来源网络)
米勒作品《播种者》(来源网络)
米勒的绘画作品《午睡》和《播种者》就是“神似”的zui好样例,梵高看到后,情不自禁地临摹了多次。这是我揣测的,因为《午睡》和《播种者》中的情景与我家乡的那些父老乡亲劳动时“神似”,所以,我认为它们是极好的绘画作品。
梵高作品《午睡》(来源网络)
梵高作品《播种者》(来源网络)
梵高作品《播种者》(来源网络)
我喜爱梵高的绘画,一直想到法国去看看,看看梵高绘画中的情景。因此,梵高的绘画作品看得多一些,看那100多年前的情景,有些场景似曾相识,因为在云南的滇越铁路边上有那样的法式建筑,仿佛就是梵高绘画的翻版。滇越铁路边上的这些法式建筑来到云南是1910之前的事,与梵高的绘画作品只是相隔20年,可算作同时代的产物。看它们的形状,门窗的样式是一模一样的。二战中的*战争时候,日本人也派飞机来轰炸过滇越铁路,主要是*桥梁,大部分法式建筑得以保留,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梵高绘画中的情景。滇越铁路和这些法式建筑,虽然带有浓重的殖*义色彩,但现在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物!这是我的亲身感受之一,我认为梵高的绘画作品“神似”,就是以这些建筑作为基础的,进而“爱屋及乌”的。
梵高法式建筑作品(来源网络)
滇越铁路上的法式建筑
梵高法式建筑作品(来源网络)
滇越铁路上的法式建筑
外国人如此,中国人也如此。
八大山人绘画(来源网络)
八大山人绘画(来源网络)
八大山人的绘画也是“神似”,看这样的鸟,这样的梅花,胆战心惊的神态,冰清玉洁的神情,不正是朱耷自己没落王孙的写照吗?
乐山大佛照片(来源网络)
乐山大佛照片(来源网络)
四川的“乐山大佛”太大了,摄影时选择不同的角度,将得到不一样的影像。而不同的画家,画出来的就更不一样了,李可染的是平视“乐山大佛”,吴冠中的是仰视“乐山大佛”,虽然绘画作品与摄影作品图像相差甚远,却都“神似”,所以都是好的绘画作品。
李可染绘画作品(胡言翻拍)
吴冠中绘画作品(来源网络)
吴冠中绘画作品(来源网络)
我因为看了吴冠中《张家界》这张绘画,便一直就很向往张家界,虽然后来在张家界游览时,两天都是大雾弥天,只在山脚看到一些这样的奇峰,却也能感觉到张家界就是这样子的。细细品来,说实景和绘画一样吧!它们却大相径庭,说实景和绘画不一样吧!它们却又“神似”!绘出了张家界的主要特征。
吴冠中绘画作品(来源网络)
我走马观花地看过青岛的崂山以后,也是这种“神似”的感觉!
吴冠中绘画作品(来源网络)
“神似”是绘画才能整出来的感觉,也是摄影和绘画zui大的不同,但摄影却能抓到“神是”,因为摄影有*投影的逼真和瞬间成像的功能。
一般来讲,肖像摄影的zui高艺术境界是“传神”,也就是以形传神、气韵生动。优秀的肖像摄影作品不仅要传达出人物的形态,更应当传达出人物的神态,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丘吉尔(来源网络)
卡希的肖像摄影作品《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摄影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正是因为它的“神是”。在二战中,作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本来是位很有个性的领袖人物,但因为他专程来加拿大与美国总统罗斯福会谈,在外事活动中处处显得彬彬有礼,以至于卡希背着相机跟了丘吉尔几天时间,虽然也拍下了一些新闻照片,但都没有能够捕捉到精彩的瞬间来拍摄下有价值的肖像作品。眼看第二天丘吉尔就要离开加拿大,卡希心急如焚,当看到丘吉尔正叼着雪茄从加拿大众议院的一个房间走出来时,卡希灵机一动,迅速走上前将丘吉尔嘴上的雪茄拿过来扔到地上,莫名其妙的丘吉尔勃然大怒,双眉紧锁,两眼放光,面部表情十分愤怒,这正是内心仇恨*的愤怒的缩影,所以是“神是”的作品。
*(来源网络)
1936年6月,美国人埃德加·*进入陕北苏区采访,红军为他配发了马、*、一套崭新的军服和一顶红军八角帽。在苏区,*获得了一般新闻记者所没有的“特权”,多次同*彻夜长谈,采访了红军领袖、普通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各种人物。8月下旬,*完成在*中央所在地保安的采访,准备去宁夏前线,临行前向*告别。
当天的*身穿整齐的红军蓝灰军衣,神采奕奕地站在窑洞前,*提出为他拍一张照片,*微笑着同意了。但由于头发比较长,显得有点乱,*请求*戴上军帽。*说:“我的军帽多日不戴,不知放到哪里去了。”*坚持要*戴军帽,就向周围的人借,结果发现自己的军帽zui新,“品相”zui好,就把自己头上的八角帽摘下给*戴上,按下快门,拍摄了这张经典照片。*平时穿着很朴素、随意,拍出的照片朴实、自然,真实反映了*的率真个性和苏区人人平等、同甘共苦的**新气象,展现了中国*领袖的风采和魅力,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好感和信任。
*写出系列报道和《红星照耀中国》,di一次向世界介绍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轰动了世界。不仅在于解开了红色中国这个当时zui大的“谜团”,还在于红色中国的事业zui终获得了成功,成为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这些文字和照片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捕捉到*的年轻、潇洒、沉着、睿智,眉宇间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必胜坚定信念的“神是”。
周*(来源网络)
1973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已经快速回暖,1月意大利的*长率团来到了中国,当时随团访问的有一位《时代》周刊的摄影记者洛迪。当时约定,这次外事活动中不允许随团记者私自给中方*拍照,尤其是本次接待意大利*长的**更不允许私*照。
1月8日的时候洛迪跟随着意大利代表团来到了*,会议进行得非常顺利,在会议结束后周*礼貌性地与现场的记者团握手,洛迪故意站在了zui后一个。等周*与他握手的时候,洛迪马上说:“尊敬的*先生,我是《时代》周刊的记者,我知道这次的采访中不能给您拍照,但我实在是对您充满了崇拜,是否能够允许我给您拍一张照片呢?”
*听后一愣,想了想后微笑地点了点头。洛迪见到**答应了,兴奋得不行,马上请周*坐在沙发上。正在忙着找角度的时候,恰好门外的秘书请示周*是否能够起身了。这时的周*抬头看向秘书,一刹那*棱角分明的侧面和充满坚毅和深邃的眼神就这样出现在了洛迪的面前,洛迪马上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这张照片。*行事的风范就是深思熟虑得恰到好处,是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的和平使者,慈祥的背后是智慧和深沉的人格魅力。
照片中zui为震颤人心的是周*那坚毅和深邃的眼神,这种眼神让*那智慧和深沉的人格魅力丰满的表现在了世界的面前,让西方国家认识了这位魅力无穷的*。正是“神是”的好作品。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绘画和摄影的“信源”都是一样的,好作品的“信像”却完全不同,是因为“信道”有着本质的不同。绘画的“信道”是人的大脑和画笔,可以把看过的和想象的“绘画”出来,所以做到“类似”就是zui好的,故而叫做“神似”。而摄影的“信道”是人的大脑和相机,只能把正在发生的和想要表达的“摄影”出来,所以捕捉的“瞬间”一定是“真实”存在的,故而叫做“神是”。
因为以上的特点,摄影替代不了绘画,绘画也替代不了摄影,也没有谁高谁下的分别,各自有各自的生存空间和存在的理由。自鸣得意和看轻他人都是浅薄无知的“信像”,因为这也是广义上的“绘画”和“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