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曾国藩相术有八句口诀「曾国藩讲相人术的诀窍」

  • 作者: 阳兆
  • 来源: 投稿
  • 2023-01-19

作者注:头条专栏读书工作室旗下产品,根据资料编写,非虚构小说


爱新觉罗·肃顺,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乌尔恭阿有嫡福晋一人、侧福晋两人、庶福晋五人,共生有八子,肃顺排行老六,三兄端华。肃顺与端华是否同母,史*载不一,有的认为是同父异母,也有的认为是同父同母。不管他们哥俩是不是一个妈生的,都无所谓了。人家*,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吃着祖宗的饭,哥俩在穆彰阿倒台后,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但大清宗室*,大多不学无术,肃顺与端华也都差不多,属于文化程度不高的那种人,可皇上重用自家人,没办法的事。哥俩没什么文化,权谋技术肯定也高不到哪里去,加起来都比不上曾国藩,要不然,就不会都栽在了一个女人(慈禧)的手里,一起去了菜市口。而慈禧要对付曾国藩的时候,反被曾国藩玩得团团转。

我前面已经说了,曾国藩跟着倭仁,学会了相面术,所以他结识的人,都是能够给他帮助的人。

肃顺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三月任署变舆使:掌供奉乘舆秩序卤簿,辨其名物与其班列。凡祭祀、朝会、时巡、大阅,帅所司供厥事。所以在业务上,与礼部有些来往。

曾国藩一见到肃顺,觉得此人的面相不错,以后是个大富大贵之人,不过眉间带煞,定遭横死。

肃顺将来是怎么死的,曾国藩可不管,他只是觉得此人可以交往,仅此而已。

曾国藩后来给爱徒李鸿章传授相人要诀的故事,让李鸿章受益匪浅。曾国藩的八句相人要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邪正看眼鼻。曾国藩把识人口诀中的di一句话定为“邪正看眼鼻”,如果鼻子和眼睛不正,即俗话讲的眼斜鼻歪,此人肯定心术不正,不值得交往。

真假看嘴唇。口为出纳官,不嫌大。口德、口贼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极。口以方、广、厚为贵。又有“开欲大而合欲小”之说。

功名看气概。一个人有没有功名,曾国藩说要看人的气概。有的人就是一出场把所有的人都带动起来,像谈恋爱的时候也有一见钟情,被对方的一种气质所慑服,有一种追随的感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气场。

富贵看精神。曾国藩说有的人才即便着意培养,但因为他不能长享富贵,可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主意看指爪。人有没有主意,主要看指爪。手以厚、软为贵。手指纤长,其人聪颖,有主意,短而粗者愚鲁。曾国藩说:“手心、手掌心当中纹络清晰而浅者,心定”。这个心定就是主意定,临事不慌乱。“手掌纹络浅而乱者,人心乱、心浮”。



风波看脚筋。人衰老的时候也是从足开始,所以他说“风波看脚筋”。有的人就是无风无浪、无灾无难到三公,位置升得很高;而有的人则是一生坎坎坷坷,才zui终有成就。这就属于有风波的那种人。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这两句不是相人,而是观察人。曾国藩特别重视有条理,并把它作为用人zui重要的四个方面之一。他经常讲,古人说的听言非常适用,即两个人谈话,能不能切中要害,条理清晰,把对方抓住,就能显示出有没有条理。

曾国藩的相人之术,是从倭仁那里来的,但他经过自己多年接触人的过程,才得出这样精辟的领悟,可谓字字珠玑。其相人之术,比倭仁高超多了。以他的本事,如果去天桥上混饭吃,那绝对能混得风生水起。当然,当大官比在天桥上好了不知多少倍。

肃顺官居四品,乃皇亲宗室,身份自然和别人不同,一般人想巴结他,还巴结不上。但在肃顺的眼中,曾国藩和他交往,不是巴结他,而是屈就。

为什么呢?

曾国藩是二品大员,又是京城名人,理学名士,还深受皇帝喜欢,对于这样的人,肃顺敬慕已久,很想和曾国藩这个文化名流成为朋友,往自己的脸上贴贴金:谁说我不学无术,胸无点墨,你们都看看,曾大才子都是我的朋友,我和他经常互相学习呢!

曾国藩与肃顺交往,除了看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押宝。

要知道,在朝中当大臣,除了迎合当今圣意外,还要考虑后招,就是将来的皇帝是哪一位。权臣和珅在乾隆年间,风光一时,可乾隆一死,他就被嘉庆整倒了。

曾国藩可不会犯那样的低级错误,眼看道光皇帝的身体渐渐不行了,他于是把目光投向了道光帝的几个皇子中。道光帝有九个皇子,前三个命薄,都死了。四皇子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深得道光皇帝的宠爱,可惜死得早,一直是道光皇帝的遗憾。奕詝自幼由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扶养,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还替道光皇帝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六皇子奕訢。

五皇子奕誴的母亲只是一个妃子,当皇帝还轮不到他。曾国藩认为,道光之后的皇帝,就在四皇子奕詝和六皇子奕訢之间,而这两个孩子,都在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膝下。

根据史料记载,肃顺的妻子也是博尔济吉特氏,是孝静成皇后的堂妹。正是由于这一层关系,哥俩才得到道光皇帝的器重。肃顺让妻子时不时的进宫给孝静成皇后请安,姐妹感情好,他的日子就好过了。

曾国藩所看中的,就是这支潜力股。未雨绸缪,才是他的高明之处。

但他也有点担心,所担忧的是肃顺的哥哥端华,与穆彰阿的权力之争。



道光二十六年,肃顺的哥哥端华袭郑亲王爵(铁帽子王),授*行营事务大臣及御前大臣,成了道光皇帝身边的人。

端华此人的权力欲极重,一见皇帝看重他,就开始揽权了。手上的权力被人抢走,穆彰阿当然不愿意,所以关系微妙起来。为了对抗穆彰阿,端华拉拢了领侍卫内大臣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是蒙古王公的后代,代表着蒙古那边的势力。整个大清朝,从顺治皇帝开始,对蒙古王公都是很优待的。

有了僧格林沁的帮忙,端华根本没有把穆彰阿放在眼里,但穆彰阿的门生众多,每个衙门都有他的人,所以端华也有些忌惮,不敢太过于相逼。

曾国藩看着穆彰阿与端华争权,他可不愿卷进去。而穆彰阿与端华也都想进一步拉拢曾国藩,让他站队。他才不傻呢,你们满人闹腾,我一个*跟着瞎折腾什么,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一面偶尔去穆府请安,一面偶尔与肃顺下棋聊天,两边都不得罪。鹬蚌相争,他要坐收渔翁得利。

这种现象,在曾囯藩晚年的时候也出现了一次,有一个更重要的人,醇郡王奕譞,是同治皇帝的叔叔,好多次想跟曾国藩交往,托人给曾国藩带了封信,对曾囯藩大加恭维。奕譞是当时同治皇帝的亲叔叔,更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夫。同治当政期间,他一直想和哥哥恭亲王奕訢一争高下,所以主动拉拢曾国藩,想以此增强自己的*实力。一般人对这样的亲贵,一般人主动往上攀附还来不及,曾国藩却连他的信都没回。曾国藩只给带信的人回了封信,说:“敝处函牍稀少,未便于醇邸忽改常度……”也就说,我一向不怎么跟别人通信,也不便因为醇郡王就改了我的*惯、老作风还不放弃。过了几年,奕譞又写诗寄给曾国藩,让曾国藩点评,还说希望曾国藩也写首诗和一下。曾国藩仍然没有给他回信,而是给捎信的人写了封信说:醇邸于敝处折节下交,拳拳挚爱,极为心感。缘弟处向来书札稀少,朝端贵近诸公多通问,未便于醇邸特致私爱,致启他嫌。

也就是说,醇郡王对我如此垂青,我十分感动,但是我的原则是,对朝廷上那些亲贵人物,一贯不和他们建立私人交往,所以这次也不打算破例。

对于这种又臭又硬的茅坑里的大石头,奕譞也拿他没有办法。

曾国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是个通读史书的人,知道历朝历代,都严禁朝中的亲王与外面的臣子之间私下交往,因为这样容易形成朋党,为皇帝所不容。

他在道光皇帝面前行走的时候,了解道光皇帝的心理,宠臣之间的争斗,道光皇帝看在眼里,不多加干涉,毕竟都是自己的奴才,只要不闹出大事就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他们去。

但是要有外臣介入,那就不一样了,大棒子打下来,打得不是宠臣,而是替死鬼啊!

清朝*讲究“跟人”,跟人有跟人的好处,跟对了,升迁确实可能很快。但是*风波重重,如果所跟着的人倒了,自己也会受牵连,连个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曾国藩必须遵守朝廷的原则。

而另外一点,他自命清高,对人常说他不攀附权贵。拜穆彰阿不算攀附,按规定,他进士出身,就是穆彰阿的门生;而肃顺的地位比他低,也算不上攀附。像端华和僧格林沁那样的权臣,他既无法也不屑与之交往。特别是僧格林沁,仗着自己血统纯正,又深得皇帝器重,根本不把汉官放在眼里。对于这样的人,你热脸去贴人家的冷*,有什么意思呢?

曾国藩虽然外表笨拙,但他并不蠢啊!事后证明,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国藩由“内阁学士兼任礼部侍郎衔升补礼部右侍郎,从虚职变为实职,但是他的头疼的事情也跟着来了。(预知曾国藩将要遇到什么头疼的事情,请看下一节)

   近些年如果有一本书,能被称为相术宝典,那就只有《冰鉴》了。
半个圣人曾国藩所著,内书天下di一识人术。
国学*南怀瑾曾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据说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但实际流传下来的共有两套,,另一套便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也就是《冰鉴》这本书。
然而在查阅了诸多资料后,我还是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本现代流传zui广的相术奇书。非但不是曾国藩所著,甚至于上面的内容,也是某位不知名作者,四处剽窃胡乱抄袭所作。
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冰鉴》一书上的神秘面纱。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内的学者就对《冰鉴》一书进行过研究,认为其只是想要蹭曾国藩的热度,这才伪托他的名义。
岳麓书社版的《曾国藩全集》,整理者成晓军教授就曾百思不得其解。
明明翻遍了曾国藩留下来的,百万字日记、信札和家书,可从未有一字提到过冰鉴。
明明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
而且从*时期的文人,黄濬的书中可以发现,早在道光年间,《冰鉴》一书就已经出版过。那时它的名字还不叫冰鉴,而是叫做《秘传神骨冰鉴》,一听就像是外面骗人的邪说。
如果以这个时间来算,要真是曾国藩所著,那这半个圣人也太厉害了。才年仅十九岁,就能够在相术上有如此成就,能够著书立说?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这些看起来颇合命理的句子,实际上也是这书的作者,东拼西凑胡乱抄袭得来的。甚至由于妄加改动,导致和原书想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
虽然《冰鉴》一书是抄的,但曾国藩的识人术,却是有史可查的厉害。
在《清史稿》中,就对曾国藩的相人术有过记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便是说,曾国藩其人威严稳重,有一副漂亮的大胡子,眼睛有棱有角。每到会客的时候,他便一言不发,两眼直勾勾的盯着客人看,直至对方心中惶恐不安。
而曾国藩会在客人走后,根据这期间客人的反应,记录下他对客人的评价,按好坏等次分类,从来没有失误的时候。
我们从史*载中可以看出,曾国藩所谓的相人术,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相人术截然不同。
曾国藩评价一个人的优劣,看的主要还是为人处世言谈举止,看他做事有没有条理,说话有没有逻辑。而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被曾国藩盯着还淡然处之,那此人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也就有很大可能了。
但我们回头来看《冰鉴》,很明显,这是一本古代传统的相术书。
主要讲的还是,通过一个人的外貌来判断一个人的命运,要么是四肢匀称有福气,要么就是紫面无须人自贵,这两者是着有本质区别的。
我们每个人在接触的人多了,有了足够阅历的情况下,都能够做到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识人,这实际上也是我们认知事物的重要一部分。
而决定我们识人是否准确的因素,只有阅历经验的多少,可以说这是普通人能够去学的识人术。
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早在上古时期尧舜禹乃至商汤、周文王,选拔人才就已经是通过观察人的面貌、气色、语言、声音和风度来决定了。
但上古时期的相术,多被西楚*项羽付之一炬,能够流传下来的相术已经没有了。
为什么说,现代人已经落入命理学陷阱?古人听声识人观面断命,究竟又是什么能力?
现在有不少人,在读过一些命理书后,总认为自己的面相不好,便想要通过整容,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他们已经在根本上掉进了命理学的陷阱。
命理学上虽然通过面相,来对一个人的命运进行预测。但实际上是因为,人的命运决定了面相,而不是面相决定了命运。
正所谓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就比如说真假看嘴唇,这里的看嘴唇,指的并不是通过一个人,嘴唇的样子来判定一个人的品性。
而是在人与人的沟通中,通过言谈举止来感受、来判断。语言从口出,一个人说话的语气和神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语气也比语言,多了更多的感*彩。
在春秋时期,曾有一位名叫子产的郑国官员,在路过一户人家时听见屋内有妇人啼哭不止,便让车夫去问明情况。
车夫回来后告诉子产,是这户人家的丈夫死了,妻子由于悲痛痛哭不止。听完车夫的禀报,子产若有所思。
等到他回到府中,正好遇上那名女子前来报官。告诉子产,自己的丈夫平日里和善待人,从未与人争执,今天竟然被人给杀了。
子产看了女人一眼,却完全无视了她的表演,冷冷的说道:“别装了,就是你自己下的手吧?”
女人闻言满脸骇然,围观的众人也是议论纷纷。
子产为这才解释道:“我在坐车路过她家时,听见了她的哭声。明明丈夫死了,她的哭声里却恐惧大过悲痛,这明显不合常理。”
女子听了子产的话,目瞪口呆。她从没想过竟有人能通过哭声,知道这么多信息,再无力进行反驳,跪倒在地承认了自己所有罪行。
关于人的外貌,与命运起伏之间的联系,是古人通过不断的观察总结得出的规律。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