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有的人会想不开,从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 作者: 瑄善
  • 来源: 投稿
  • 2023-08-11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极端行为这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会想不开,从而做出极端的行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总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易暴怒,要怎么办才好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情绪的来源,才可以在情绪管理方面有所作为,通常人们对情绪的了解很少,面对负面情绪,甚至感觉到*为力,常常被它牵着鼻子走。

通常人们处理自己的情绪只有三种途径:

1、忍,隐藏在心里。

2、发,发泄出来。

3、逃,使自己忙碌不去想有关的事情。

其实这三种途径都没有效果,容易在日后形成后贵症。“NLP”学问在处理个人情绪上有很多技巧,可以分为两种,治标和治本,鉴于篇幅的*不能完全给你展开,我给你说个框架,如果你觉得有用的话,可以去找相关的书箱或者课程学习。

治标的技巧可分为四类:

1、消除。

把事情引起的情绪消除掉,使自己在回忆那件事情的时候,内心感到平静。这类的技巧,包括,快速眼球转动法,消除因亲人去世的悲伤法,改变经验元素法等,比较复杂的技巧,有消除恐惧法,重塑印记法,或者情绪失常法等。

2、淡化。

把内心的大部分情绪感受化解,只剩你轻微的感觉,这类技巧包括现场处理法,逐步抽离法,生理平衡法,混合法,海灵格法等。

3、运用。

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有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力量便是指引我们行动方向,所以,凭着内心的情绪,我们可以做很多,使自己提升、三赢的事。

4、配合。

接受内心的情绪,做zui能配合它的事。就如疲倦时不宜开车,心情不好时避免做出重要的决定,愤怒和有压力时去运动而不要谈判,担忧和伤感时把需要处理的事情减到zui少!

治本的技巧也可以分为三类:

1、改变本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因为情绪的真正来源是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当它们改变了,同样的事情出现时,个人的情绪状态会变得不同,这类技巧包括:换框法、信念种入法,价值定位法等。如果所涉及的信念属于“身份”的层次,则自我整合法、接受自己法等会很有效。

2、处理涉及本人身份层次的问题——这可以是一些关于身份的局限性信念,或者与家族*有关的身份问题,可以运用家庭*排列方面的概念和技巧作出处理。

3、提升本人的思维处理能力,这类技巧,在于增加一个人的智慧,不能寄希望于学习一两个专辑,技巧便能达到完满的境界,还需要不断的*。

若能在每一件事中都充分地利用以上的技巧,从内而外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相信人生里绝大部分的困扰都不会出现。

为什么有的人会想不开,从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生命是自己的,我们既然不能选择生,为什么还不能选择死?

如果活着只有痛苦,为什么不可以提前结束?

我活着,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负担,离开才对大家都好;

我一事无成、一无是处、无人关爱,我对世界而言是多余的,是个本就应该尽早割除的肿瘤;

我们迟早都会死,活那么久又有什么意义?反正也不会被铭记……

这是许多抑郁症患者,把*当做“想开了”的理由。

“姐姐,没有希望的,结束是wei一的希望……”

这是一位长期忍受父母家暴的未成年群友,一直跟我重复的话。

她幼小的世界,一直被父母的*充斥着。恐惧,却又无法反抗。

尽管再有几年就满18岁了,她却总认为成年遥不可期——每一天,都在炼狱中折磨。

我一直有在鼓励她、帮助她去反抗、去改变现实,但每当受到一点不顺,她就会跟我重复这句话。

一开始我也会哑口无言。

毕竟,如果突然发现前进的道路是一条断头路,多数人都会选择折返吧!

直到我看了一段惠英红的访谈——

惠英红出道di一年就拿到金像奖影后,前十年都是港片不二女主,却因为市场转型,突然间再也拿不到角色,从巅峰跌落谷底。

曾经风风光光的大明星,突然无论如何接不到戏,甚至还要卖笑陪礼才能维持生计,惠英红一时接受不了这断崖式的剧变,陷入了严重的抑郁,以致有一天,选择了吞药*……

幸亏家人发现及时,将她救了回来。

当睁眼看到家人焦急的目光时,她di一反应,就是后悔。

“曾经做过zui错的事情是*!”今天的惠英红,谈起当年的行为,仍旧后悔不已。

她开始联系之前好久不联系的圈内熟人,低三下四地求对方给自己一个角色,再小的角色都可以。

几年后,她终于用实力东山再起——时隔28年,再次拿到了金像奖影后。

那一刻,她手上的奖杯,比在任何人手上都沉重。

惠英红告诉我们:只要不折返,你永远都可以前进!

哪条路不是被人铺出来的呢?脚下无路,你还可以自己为自己铺路啊!

因为看不到希望就放弃、逃避,全然不顾希望就在你自己手里,这不是想开了,明明是想不开!

“我就是个累赘,就是死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免得又给大家添麻烦”

这话出自一个还在上高中的群友。

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寄生虫、懒、馋、不能赚钱、活着没有用……

虽然他其实很开朗、很有亲和力,虽然他家人很关心他,虽然他跟同龄的孩子比并不差,但他依旧时时都在自厌、看轻自己,认为自己是多余的。

他这样的想法,在抑郁症人群中非常常见。

凯文·海因斯曾是个重度抑郁症患者:他是孤儿,从小在各个亲戚家和救助站之间辗转,生活环境充斥着*和酒精,童年异常艰难。

虽然他zui终被一对有爱的夫妇收养,在童年的尾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但在成年后,他依旧陷入了严重的精神问题。

“没有人在乎我。”这是凯文常有的想法。

那一天,凯文来到了美国的*圣地——金门大桥。桥上挤满了观光的游客,凯文在人流中慢慢步行。

“他们跟我挤着走,有的嫌我走得慢,就不爽地超了过去;有一个女人过来让我帮她拍照,拍完她就高兴地离开了。我在心里想:老样子,没人在乎我!”

zui后,他选了一处人少的地方,稍作犹豫,就猛地翻出了护栏……

跃出的那一瞬间,他就后悔了。

于是在下落的几秒钟内,他将身体的角度,由头朝下改为了脚朝下,因而得以生还。

凯文苏醒后,看到病床前的养父母的,di一句话是:“爸爸,对不起。”

“你不可能孤单。你感觉很不好,没问题,不让其他人对你提供支持和帮助才是问题。”

这是凯文在经历过这次*后,劝诫所有病友的话。

现在,在积极的精神治疗下,凯文的状况也已经好转不少。对于*,他也坦言“绝对不会尝试第二次”。

抑郁症的*锏,就是给所有患者戴上一副滤镜,让我们看不到生活中的任何缤纷,只能看到灰白的他人,和黑色的自己。

就像凯文,明明还有爱自己的养父母,却仍旧认为自己无人关爱,被世界嫌弃。

但世界仍旧是彩色的,我们自己也不可能只有黑色,只是在抑郁症的笼罩下,我们无法轻易觉察。

这时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竭尽全力去摘到这副滤镜,来还原生活的色彩,而不是就此认定世界的灰暗,甚至还想因此放弃生命。

这不是想开了,而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这是想不开!

“为什么一定要劝我活着啊,反正早晚要死的,早点结束痛苦不好吗?”

每当我发布一篇劝病友积极救治的文章,下面总会有类似这样的评论。

如果每个人都终有一死,那么活着到底有何意义?

在韩国,有一对年过八旬的老夫妻,和一头四十多岁的老牛。

两位老人虽然已到耄耋之年,身体也各种毛病,却依旧每日牵着那头更加苍老的黄牛,下地劳作。

老人并未无儿无女,相反,九位子女都非常关心他们,希望他们能卖掉那头老牛,不要再劳作,跟自己去城里安享晚年。

可两位老人坚持不肯。

在他们眼里,如果老了就停止劳作,被子女供养着,就会像老牛一样:明明辛劳付出一生,却因为衰老变成了无用之物,会被人当做负担,急于脱手。

于是他们坚持没有卖掉老牛,也没有停止劳作,而是做好了准备,一直劳作到生命的zui后一刻。

两位老人一直在努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

这个故事,源自韩国纪录片《牛铃之声》。

纪录片的导演李忠烈,在拍这部影片之前,也曾深陷抑郁,甚至想要*。

但纪录片一拍三年,两位老人和那头老牛的故事,不但治愈了他,也在上映后治愈了所有的韩国观众——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就是让活着有意义!

这是影片让观众们热泪盈眶的同时,也为我们参悟出的道理。

没错,我们的生命非常渺小,与地球46亿年的历史相比,更显得微不足道。

如果将地球的历史比作我们的生命总长,我们的生命,也许只是我们搭乘的某次公交。

虽然我们坐上车,是为了到达目的地就下车,但这显然不意味着我们在任何地方下车都一样,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下车”等同于“上车的意义”。

当我们坐上这辆生命的公交,尽管它只是载我们去向目的地,尽管我们的旅途只是向目的地进发的过程,但过程也一样可以拥有意义:

享受地听歌,安静地看书,聒噪地聊天,或是*地犯罪……

这个过程的意义,只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否定、扭曲、不积极赋予过程意义,放弃本应到达的目的地,中途下车……

这种行为,你问我是想开了,还是想不开?

你说呢?

为什么人会有偏激走极端等不理智的行为及思想

会有偏激走极端、不理智的行为的人,大多数是从幼、童年的时期的生长环境引起的,父母的离异、或者经常当着孩子面大吵大闹、甚至与经常大打出手。给幼小的心灵买下了阴影,造成了扭曲的心理状态。

为此,孩子*后,脾气暴躁、行为粗鲁;稍有不如意,就会十分冲动、失去理智,无法把控自己的意识;言行偏激,导致走极端。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喜欢做幼稚或极端行为引别人注意的行为

我家老二之前就是这样,她会故意大声说话,故意跟你作对,你越不让她做,她越要做。

后来学习了心理学以后我知道,孩子是自小缺乏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表现。

小时候过多的把她放到姥姥家,上幼儿园以后才带在自己身边。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纠正她的一些行为和言语。但是后来发现越纠正越严重,因为她无意识的目的就是引起你的注意。

看到她行为背后的需求以后,我就开始调整跟孩子的互动模式,从肯定她开始,孩子的世界没有对错,她就是希望被看见。

不管她做什么,都去看到她积极的动机和好的那一面,看到她肯定她,经过半年的时间孩子变化很大。

因此有这些行为表现的人,是潜意识安全感和我价值观的缺乏的表现。

小孩子这种表现就需要父母给补。如果是大人这样就要疗愈自己,然后自我成长,自己滋养自己疗愈那些曾经的成长创伤。

大家好,我是5分钟心里,我的回答是:属于表演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

表演型人格障碍,也称为幼稚型人格障碍,此类人格障碍的人经常以非常夸张的语言或者行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经常在行为上带有*的表现,以自我表现为主,过分的动作和言行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具有一定自我很强的暗示性和依赖性,放任自我,非常自私,不为他人考虑,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在语言和行为上显示出非常幼稚的表现。

1,喜欢让人关注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情绪性变化非常大,行为和语言都有很夸张的体现,说哭就哭,说笑就笑,瞬间能把情绪不断的变化,而具有一定的表演目的,确实有表演性人格障碍的人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在演技方面非常逼真,特别是在模仿方面非常到位,装腔作势的样子也都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所有夸张,幼稚的表演,就是为了得到人们的关注。

2,自我暗示性和想象性非常丰富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很容易自我暗示,并且有很强的接受他人的暗示的思维,他们经常把自己所想象的或是产生的幻想当成现实的存在,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如果他们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一种*表演*的时候,会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或者幻想,去*自己的情绪来达到表演的目的,激发内心表演情绪而得到体验。

3,喜欢用情感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表演性人格的人情感非常丰富,对任何事情和人表现出热情的态度,但是不具备稳定性,情绪变化非常大,起伏性难以琢磨一会儿对你热情,一会儿对你冷淡,所以他们情感变化突出的显示出他们内心情绪所产生的激动反应,促使他们在自我表演上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正是这样他们情绪的反应给人一种过分的印象,所以往往在表演的时候给人一种非常浅浮,没有深度和真实感的感觉,特别是在故弄玄虚,装腔作势的时候使人感觉到非常的厌恶。

4,喜欢耍小聪明来满足自己

表演性人格从表面上来看显得很聪明,有些行为容易令人怜悯,他们经常显示出温和的心态来对待别人,但也经常玩弄一些花招,骗取别人的信任,在人际关系上看着很好,但是都是表面上的现象,和别人的交往没有任何深度,更谈不上友情,经常说谎欺骗朋友或亲人,有时又大献殷勤。做事非常任性,特别是强求于别人的帮助,有可能采用威胁的语言,从来就不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只顾以自己的利益所得,实际上他们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感。

5,主观意识主导一切

任何事情都与他们自己为中心,从来不客观的去对待事物和人,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你在言谈话语当中都要表现符合他的心意,他才能表现出热情,甚至是欣喜若狂,这些人敏感性非常强,有时对人和事非常的冷淡,特别是不符合自己心意的语言或者行为出现时,会产生很大的怒火甚至有攻击人的行为。

6,缺乏逻辑性思维

表演性人格的人在一般的问题和事情上从来不注意所产生的因果关系,更不注意过程中的细节也不愿接受结果他们不愿意对任何问题去分析和判断对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缺乏逻辑性的思维安排一般情况下表演性人格多有抑郁情绪的存在,自己也说不出原因经常向别人诉说是事而非的事情让人难以理解。表演性人格女性患者比较多,喜欢展示自己的*,会用带有*的表情去引诱他人,但自己并感觉不到。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精神类疾病,发病病理机制不明确,现在也没有任何针对表演型人格治疗的药物,只能用其他精神病类药物代替来控制症状的发生,在心理治疗方面不论是认知疗法还是脱敏疗法疗效都不理想,表演型人格障碍,发病一般在20岁上下的人比较多,女性的占有率为多数,男性多以癔症为主,此种疾病一般情况下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困难,恐怕跟随患者一生,因为人格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的,只能用药物缓解或者阻止症状的发生,目前对表演性人格障碍没有其他太好的治疗办法。

谢谢悟空的邀请!

对做出幼稚或者极端的一些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的举动,从心理学层面解读,就是他想吸引别人的关注。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的。

我接待过一个高二的一个男孩,是家长送他来做咨询的,他来咨询的原因是每次上课的时候,他总会发出一些阴阳怪调的声音,有的时候是故意接老师的话,有的时候是上自习的时候,他做出一些怪声音。搞的老师上课时总要留意他,时不时的都要提防他会不会又发出怪声,来扰乱课堂秩序。

后来了解到的信息是,这个男孩他学习不是很好,前不久,他爸爸妈妈又给他生了一个*,全家人的这个关注的目光全都投入到了他的*身上,他就觉得自己在家里找不到位子了,而在学校他的成绩又不太出众,他也觉得班级中有他没他都是这样,然后他就觉得一下子被整个世界给抛弃了。

人都是渴望被关注的,这也是人的一个本能,在这种本能驱动下,有一次上自习课,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发出了一个怪声,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所有人都朝他看,他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这个价值,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又发展成老师上课的时候接老师的话,他的这种幼稚的或者极端的行为,无非就是想引起大家对他的一种关注,让他找到一种存在感。

在心理学上我们不仅仅观察一个行为,我们更多的是要找到这种行为背后的意图,进而再找到这种意图的背后,掺杂着当事人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情绪,这样才能找到产生这种行为的真正原因,才能真正的帮到当事人!

我们的身边一定有这样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常常通过大声说话来吸引别的人目光,甚至不惜装疯卖傻。他的情绪起伏不定,表达的方式也会较为夸张、亢奋。

在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常常称这种人格为表演型人格。这是一种过度情绪化并急需寻求别人注意或认可的人格。

表演型人格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或换句话说,没有一种人格是绝对的正面或绝对的负面。每一个表演型人格的人都是参透别人内心的*。他们热情亲切,给人的di一印象都是开朗幽默,并且他们有着不错的社交能力。因为喜好表现自己,这类人群还可能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什么事会得到别人的褒奖,做什么事能zui大程度上引人注意。

然而说到缺点,那就是他们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因为极其需要别人的注意,自然追逐权威名声,他们的爱好、观点、态度也经常随波逐流;比起他人的感受,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完全不理会别人到底有什么需求;虚伪,表现出来的样子和真实的自我相差甚远,得不到别人发自内心的信任。

总之,给人的印象就是“短期接触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但是不值得深交。”

从心里咨询的角度看,这些表演性的冲动行为,源于内心无意识的羞耻和恐惧,是对别人关注的强烈依赖愿望。她们内心有很多强烈而冲突的情绪,包括害怕,耻辱和罪恶感。

是由于社会和自身的压抑无法充分表达出来,而偶尔发作的表演行为,其实是内心无意识冲突的一种体现。她们寻求注意是渴望获得接纳的无意识的需求,她们极端的情感,是对即将面临的事情极度焦虑,特别是向自认强大的人表达自己。通过幼稚化和自我贬低,她们不指望别人能够尊重自己的感受,她们倾向于放大自己的情绪来缓解焦虑,同时暗示自己的态度并非严肃认真的。

她们的内心深处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可对竞争又感到焦虑和虚弱无力。而采取的行动方式充满孩子气,弱小、害怕又充满矛盾。在做各种极端行动时,内心无意识通常是害怕的,可是行为上表现出相反的行为。

她们感觉到自己比他人卑微,却又喜欢成为注意的中心,她们害怕攻击和侵犯,却喜欢表现出勇敢英雄的姿态,她们害怕权威,却又喜欢挑衅。这种行为是一种掩盖也是一种呼唤,呼唤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却压抑了对自己的感知。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应协助她们去关注自己的无意识需求,避免压抑导致焦虑,幻想和躯体化症状,学会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重新确立自身价值,这样自己可以发展出更加成熟的自我人格,也避免和减少过分焦虑造成的极端行为。

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主要还具有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群居而产生的参与社会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交往中慢慢地产生了自尊的需要,产生了归属感,有了需要和被需要的感受。这就是人的需要的理论基础。

懂了这点,当人们在生活中缺失了这些需要感时,就会产生不舒服,就会用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弥补内心的这种缺失感,因此就看到了你问题中提出的现象。

老师好!

您来提问是带有引导性滴……

关注您啦!

这类人群本身具有双重性格的个性,加上自我没有修养所导致的心理效应,没办法自我约束而形成的。这是个人观点。

所谓的"心里"医生。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人生.生活中的成长就是要学会"观察.思考.悟"。

但是.首先要有一棵充满阳光健康美丽的"心灵"。

不会观察.思考。没有一棵充满阳光健康美丽的心灵,自己都是"病人",怎么能有资格当医生给别人看病呢?[耶][耶][耶][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源于内心压力的释放。

因为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这些困难会产生压力,可能不会表现出来,但是日积月累总是需要释放的。

有的人释放压力的表现是娱乐,而有的人是通过吸引他人注意力获取愉悦,释放压力。

关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出极端行为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