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富有特色的重阳节习俗(各省最具特色的重阳节习俗大盘点)
- 作者: 山麟咏麟
- 来源: 投稿
- 2023-08-19
摘要: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如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本文将围绕各省最具特色的重阳节习俗展开,从登高、寄语、饮食、民俗四个方面作详细阐述,以期为读者展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这个传统节日中的见闻和文化内涵。
一、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最普遍的习俗之一,脚踏大地,身临大自然,望风景、赏秋色、上高峰,被誉为是纵览万象、放飞心灵的体验。山东登高的时候,人们出门都要带上一袋“齐白石”,这里的齐白石不是指真正的石头,而是一种菜。在重阳节这一天,它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山东人认为,吃了齐白石后,就能驱除邪气,增加人的寿命。
在南京,重阳节登高去的是紫金山,又叫五老峰,峰上有仙人洞,洞里有五位道家名人雕像,其中包括张道陵、葛仙翁、洞仙、何仙姑和韩湘子。每个人都拿着竹鞋和斧头,有抚琴、饮酒的,有探访草堂的,有品味菊花的,莫不畅怀淋漓。
重阳节登高背后更有着向老人致敬与学习的意义。在广西,榔林江边登高、祭祖是赛江乡的传统,过去人们为缅怀祖先及传承先祖遗志,从大清朝流传至今世世代代。老人们特别喜爱这个习惯,在此等待下一位客人的到来。从榔林上走下来后,人们就可以到榔林河畔看秋景、吃菊花饼,小吃、字画也一应俱全。
二、寄语
重阳节也是祭祖、向老人致敬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对老人有特别的表达,或者是致敬,或者是问候。在井冈山,重阳节的习俗是给老人戴上菊花,以寓意延年益寿、祈求健康,而菊花也因此成为了老人的象征。
江苏张家港重阳节,年轻人给老人挂上文身纸作为祭祀;江苏南京则是给老人送上粽子和五点金,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重阳节也是重庆主城区、渝北区、新津等地的敬老日,各个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会组织老年人们聚餐、娱乐、观影等活动。
和寄语差不多的是,吉林的安达镇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升高”,并且还要在人家家里撒一手五谷米。重阳节那天,当地居民除了爬山外,还要到家里去“升高”,就是要攀上高处,一方面是为了训练身体,另一方面是为了象征“升官发财”,也可以借此寓意一年好运,福气连连。
三、饮食
食物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重阳节也不例外。重阳节的饮食习俗不同于其他节日的热闹喧哗,相反的,它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平和共处。
重阳糕是重阳节最传统的食品之一,它的做法颇具讲究,要选用上好糯米、芡粉等材料熬制而成,因其形状如阶梯而得名。南京也有自己的特色美味,那就是菊花鸡。
广东梅州的重阳节有一种特产食品叫“屏山糕”,乘坐着客贩公开的摩托车,一家一家的摆卖在道路两旁,娘卖英语的招呼声、客家方言的张扬声掺杂,融成一片。 “屏山糕”色如翡翠,百吃不厌,香甜可口,中间夹着一颗红枣和花生,是屏山地区家家户户在重阳节必备的一道美食。
四、民俗
很多地方的重阳节习俗都有着历史文化上的连续性与渊源。在苏州,有个经典的重阳节习俗就是插茱萸。插茱萸这一独特的民俗源于唐朝,茱萸在古时寓意着避邪、辟谷,并能获得长寿的祝愿。 澳门的重阳节,居民不是吃重阳糕,而是吃一道叫“字果”的美食。字果是饮食和字画二种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制作时先用各种水果设色,然后将其切成薄片以便排列,最后调整、雕刻,呈现出各种精美的字画。
陕西的重阳节,民俗上则是与长寿和驱邪为主。重阳节这天,还有一项独特的活动,那就是"哭秋"。解放前,关中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秋收不好,因此农民就开始用一种特殊的方法,那就是制造人工水气露水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在这个日子里,女孩子会去哭苦秋,用自己流淌的泪水来代替水气露水,期望取得好收成。
五、总结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变迁,每个地区重阳节的习俗也在不同程度的改变和演变。本文从登高、寄语、饮食和民俗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重阳节登高,不仅是为了寻求身体上的锻炼与前进的精神意义,更是希望通过登高寻找人民内心的阳光之处;重阳节的寄语与问候,是感恩社会、向弱势群体致敬的一种表达方式;重阳节的饮食,是对丰收的感慨,更是对压抑自己的快乐释放;重阳节的民俗,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明显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令人肃然起敬。总之,“重阳以立秋为始,秋祭先贤,重逢别乡,华夏景象,各地民俗千姿百态,更显得浓郁而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