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加尔能带领荷兰重回巅峰吗「范加尔任荷兰主帅打世预赛的*」
- 作者: 舒萍
- 来源: 投稿
- 2023-01-27
在荷兰淘汰美国之时,世界足坛zui伟大的前锋之一范巴斯滕批评了荷兰队,说这支荷兰队踢得非常丑陋,竟然打起了防守反击,看他们踢球没有乐趣。
范巴斯滕是一个著名的“阁僚”人。他在阿贾克斯出道,当时就和队友难以相处。当然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完美主义个性,总是对队友的懈怠感到不满。范巴斯滕在AC米兰的职业生涯我们都已熟悉,后来毫无主教练经验的他成为荷兰国家队主教练,并且在欧洲杯小组赛打出了精彩绝伦的足球,只可惜被俄罗斯淘汰,在世界杯上也折戟沉沙。
德佩(左)在对阵美国队的比赛中打进一球。
范巴斯滕的老师叫克鲁伊夫,他在阿贾克斯成名,并且他的母亲、继父都为阿贾克斯俱乐部工作。克鲁伊夫是阿贾克斯的孩子,尽管如此,在他成名以后,由于对阿贾克斯俱乐部的不满,多次上演离开后再返回俱乐部,zui后投奔死敌费耶诺德,并压着阿贾克斯拿下荷甲冠军。退役后,当教练、当俱乐部*,他都展现了桀骜不驯的个性,克鲁伊夫是另一个“阁僚”人。
关于荷兰国家队内讧的传统,我们已早有耳闻,各种段子信手拈来。前些年的荷兰三剑客传说家喻户晓,尽管那是假的。罗本、范佩西的个性之难驯,让所有的教练都头疼。在之前,他们的*兄冰王子博格坎普,在荷兰国家队拒绝奔赴客场踢球,理由是他有恐飞症。在网上追溯荷兰三剑客之老大哥,古利特,是荷兰国家队的中流砥柱,这位倡导*足球的辫帅,即使是当队员时期,也要有对球队的掌控力,俗称教练得听他的。就因为与教练理念不合,古利特宣布放弃1994年世界杯,不踢了。同样的,他的老师辈儿克鲁伊夫也因与教练理念不合放弃了1978年世界杯,即使主教练是他的老恩师,这就是荷兰人。
荷兰人通晓多国语言,热爱做生意,有着重商主义,但同时个人主义也大行其道。每一个人都个性奔放,要不怎么叫飞翔的荷兰人?但在这些足球人中间,荷兰di一个阁僚人当数范加尔。写到这里,我要解释一下“阁僚”,它是一种流传在北方的方言,也就是奇怪、古怪、倔强、性情暴戾、难以教化驯服、另类任性。
我初识范加尔是他带阿贾克斯。在阿贾克斯六年,范加尔率队赢得11座冠军奖杯,尤其在1994至1995赛季,他率领阿贾克斯打进106球,不败夺冠。18岁的小将克鲁伊维特替补出场,接里杰卡尔德的传球,一脚捅射、一球成名。44岁的范加尔成为欧洲zui炙手可热的教练,然后他转会巴塞罗那,并对巴萨进行了疯狂的*,屡屡上演和对手互捅刀子的神作。
荷兰队主教练范加尔(中)、助理教练戴维斯(左)和布林德在对阵美国队的比赛前。 图/新华社
范加尔的特点就是专治老队员和懒队员。他要求完美、极少表扬,给球员指出的都是毛病。所以只有完美主义性格的球员,才会真心地服从范加尔。执教巴萨期间,他培养出了三位*,国王瓜迪奥拉、现任西班牙国家队主教练恩里克、魔力鸟穆里尼奥。即使没有任何成绩,仅凭这份授业成绩单,范加尔已堪称足坛教父。
2012年,范加尔接手了在欧洲杯三连败的荷兰队。带着年过30的斯内德、罗本、范佩西奔赴2014年世界杯赛场。狂放理想主义的范加尔,这一次采取了稳守的战术,因为他知道荷兰国家队的纸面实力。在荷兰5比1大胜西班牙的比赛中,范佩西一个鲤鱼跃龙门,打进世界杯历史上zui美妙的进球之一。淘汰赛对哥斯达黎加,范加尔在第121分钟,进行了世界杯历史上zui晚的换人。守门员克鲁尔替补出场参加点球大战,并且扑出两个点球,范加尔被誉为神奇教练。
而那一届世界杯上,一代宗师克鲁伊夫同样讽刺了范加尔。他说,坚持荷兰自己的风格比什么都重要。对智利的比赛,荷兰队竟然打起防守反击,这根本不是荷兰。 看克鲁伊夫、范巴斯滕这对师徒,连对范加尔的批评都如出一辙。
今年4月,70岁的范加尔自曝了一个消息,前年底,他确诊了前列腺癌,而且已经悄悄地接受了多次放疗。但在他得知自己患癌之后,第三次入主荷兰国家队。即使身患癌症,已经随心所欲的70岁的范加尔,仍然是那个硬汉,但是多了几分柔情。队员进球之后,范加尔会搂住他们的脑袋亲吻。当采访他的记者说,自己从小就是他的粉丝,范加尔走向*台,到记者席拥抱了这名记者。那些年轻时桀骜不驯的*,往往在他走入人生的黄昏时,能散发出温暖的、炫目的魅力,因为他展现的一丝柔情。了解了这一切,我们对荷兰队以稳守反击的方式拿捏美国队也就不再意外。
这就是范加尔,这就是现在的荷兰队,再也没有了全攻全守的巨星配置,让范加尔这个巧妇,能做出一顿热乎乎的小米粥已经是了不起,何况他还要带领着荷兰队走向更远。
文/潘采夫(作家)
编辑/张云锋
校对/卢茜
1968年,70岁的许广平突发心脏病被送入了北京某医院。在弥留之际,她吃力地对身边的家人说:“我,不留骨灰,不与他合葬!”“他”是谁?又是为何不愿与他合葬?
1898年,许广平出生于广东番禺,许家世代为官,许广平的祖父是慈溪的干儿子,其母为海外华侨。
在先进只知识文化的洗礼下,母亲坚持让让许广平去学校学习知识,自己也言传身教女儿要多了解一下西方文化,甚至在她的强烈反对下,许广平也没遭受到“缠足”的苦,可以说许广平是中国di一批“新时代的女性”。
1917年,许广平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中当时**领导下的天津队伍;
1923年,许广平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而鲁迅正好在此学校出任国文老师,要知道在当时鲁迅可以说是所有知识分子的偶像,所有的学子都怀揣着对鲁迅先生的无限仰慕之情进行求学,许广平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每次来上鲁迅先生的课,她总是di一个赶来教室,而且每次都坐在鲁迅的眼皮子底下,久而久之鲁迅也记住了这个聪明伶俐的姑娘。
也实在是因为许广平的造型比起其他同学来说太过与众不同,一米六的个头,其他同学的衣物上都或多或少有着不同样的补丁,只有许广平身上的衣服款式新颖,衣冠齐楚。
但许广平的一头秀发长又直,整整齐齐地扎成一束马尾,看上去让人感觉十分干净舒服。
闲暇时候,许广平喜好给鲁迅先生偷偷写信,开始还只是学业上的问题,到后来两人已经开始聊到社会现状等现实问题,且二人思考问题的方向出奇地一致,这也让鲁迅先生对许广平的认同感越来越高。
后来,许广平将二人的书信记录编撰成书,名《两地书》,记录了二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的全过程。
而经过一整年每日连续不断地通信后,许广平突然有一天发现她对鲁迅的感情已经从仰慕的师生之情转变成了爱情。
她深知鲁迅是有家室的,她怀着焦躁不安与悸动的心与母亲商议了此事,母亲是受过西方新式教育的人,自然不同意自己的女儿给别人做妾。
经过长时间地思虑之后,许广平决定不求名分,默默地陪在鲁迅的身边便已知足。
1926年,鲁迅先生转至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也以助教的身份陪同而去,照顾鲁迅先生的日常起居,鲁迅被许广平这份默默无闻的爱所感动,终于收下了许广平的爱意,两人开始过起了*生活,许广平还为鲁迅诞下了一子。
但按着许广平的心意,加上鲁迅也是推陈出新追求新思想的人,没有婚礼仪式,没有家人的祝福,两人却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而反观鲁迅先生留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则是年少时在父母的授意下成的婚,朱安是个深受封建社会思想荼毒的女人,早年鲁迅让朱安多读书,然而朱安只是一副自暴自弃地模样反驳道:“我一个女人家读书有什么用。”
再后来,鲁迅让其放开脚上的缚绳,但朱安也只是在鲁迅要求之下假装放开两天,等鲁迅忘了这事儿后,自己又再度将脚绑起来。
两人成婚时,鲁迅要求朱安必须放开脚,而朱安为了骗过鲁迅,没有解开缚绳,特意穿上了一双硕大的布鞋,结果礼成鲁迅背起她时,鞋子却从她脚上掉了下来,惹得众*笑。
在朱安与许广平强烈的对比之下,鲁迅这般新思想的人自然会对新时代的女性抱有好感,一家三口的生活平静又祥和,许广平心甘情愿地照顾着鲁迅,负责一切的生活琐事,鲁迅经常因为看书错过饭点,等鲁迅回过神来之时,许广平需要重新给他做一份;
鲁迅喜好抽烟,她便买来烟叶自己亲手卷。
但后来社会事态层出不穷,让鲁迅心力交瘁,日常的生活中也不免多了些摩擦。
有一次夜已经很深了,鲁迅仍坐在油灯前埋头写作,许广平出于关心地提醒鲁迅该睡觉了,没成想鲁迅大发*,怒声呵斥许广平:“别吵我,我写作的时候需要安静!”
突然的怒吼声吓醒了熟睡中的儿子,许广平心中也满是委屈,尽管眼中*热泪也要耐心安抚儿子。
许广平对鲁迅无私的爱,直到身死仍不愿玷污鲁迅的名声。
1968年,70岁的许广平病逝之际,向家人百般叮嘱,自己死后不留骨灰,不与鲁迅合葬在一起,临死之际自己也不愿给自己一个名分,可歌可叹。
作者:琅生
参考资料:
《鲁迅回忆录》
《妇女活动家许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