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风水三大原则「风水三大原则图解」

  • 作者: 蕾静
  • 来源: 投稿
  • 2023-01-28

   风水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人类,对各种自然规律没有理性上的认识,但为了生存,他们必须生活在气候及水土较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选择。进入文明社会后,如甲骨文中就有有关卜宅的记。周朝时期,周武王营建洛邑时,就是请周公用一种占卜的形式来解释风水学上的诸多问题。
战国先秦时期,各类学术的兴起,加之《周易》与阴阳五行学术的发展,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建主起来的学术思想,使人们常常以地理上的方位形状同天上星辰相对应,并对地球磁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研究。司南(指南针)就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司南的出现,使人们对方位的认定有了准确的指示器。
汉代《堪舆金匮》与《宫宅地形》等风水著作的出现,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郭璞《葬经》在晋朝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风水学的研究。唐朝的建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阶段,文学方面几乎登峰造极,各门学术的兴起,更加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形成杖完善的理论体系。杨筠松在民间实践风水勘察和授徒,对风水学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所以从那时起,在中国广大地方,宫宅、乡村和墓葬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宋朝陈抟、邵康节、朱熹以及蔡元定等著名的易学家对风水进行阐释和认定,随之风水著作相继出版,从而出现了江西形法派和福建理法派为主体的风水学理论体系。
明清两朝,通过对各类风水书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学者们的不断探研,风水学在理论上已相当完善。风水师勘察活动已普及到从帝王宫殿到城乡民宅的各个角落。从*到现在,学者们主要是对我国传统风水文化的重新评估和研究,加上许多外国学者对风水学的研究,使风水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这几年出版的一些风水书籍中,对古代风水学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解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风水学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有相当一部分理论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是先哲们根据自然原理推导的结果,同时也加入了某些唯心的成分。风水学的应用与发展,与《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经》理论体系的发展是取材于长期的仰观俯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又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包罗万象,各类事物都可在其中找到对应规则。风水理论也是以自然事物为基础的。八卦代表的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等自然物,正是风水学必须应用的要素。《易经》的时空、位象、数理等辩证方法同风水理论基本一致,许多法则本身扰是《易经》的发展。乾天坤地,乾父坤母,乾纯阳,坤纯阴和六子卦象;龙脉起伏盘旋,有护有丛,有雌有雄,是太极图曲线的反映;阳龙结*,阴龙结阳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干支应用,五生相克,刑冲破害,龙穴太极晕,砂位四兽对应四象;水法应用上的净阴净阳,是洛书术数的转化运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都有生长、发展、衰老、死亡过程,则表现为卦象上的动态变易;三易(《连山》《归藏》《易经》)乃六十龙分配,取用得宜,所主天气运,谓之地脉,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四生之气行于地而运于天,在天者论时,在地者论形,即时以现形,囚形以验气,气有表旺,有盈虚,四势之山生八方之龙;四势为五行化生之始,八方为五气来止之踪,等等理论,皆显示《易经》与风水学的渊源,特别是在《罗经透解》中,已经充分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