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梦见棺材是什么预兆女性「梦见母亲去世没参加葬礼」

  • 作者: 蕾茗
  • 来源: 投稿
  • 2024-03-05

梦见母亲去世没参加葬礼?

   梦见妈妈去世,事业和工作将遇到困难,财产倾斜

   #火山诗话##诗家争鸣##宏灯诗话#


洛夫说,诗人是一个清醒着做梦的人,他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也是一个超现实的人,所以诗歌介于清新与朦胧之间,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在诗歌创作中,那如何把内在的灵气化为意象?

洛夫说,关于写作的灵感,诗歌是要有灵气,zui好的诗歌是很有灵气的东西,像王维的诗,孟浩然的诗,那种空灵感把你控制住了。杜甫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化腐朽为神奇”,也就是一般人常说的“神来之笔”,这可是诗歌美学中一项很奥妙的东西,一种能使一首诗闪闪发光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

一个诗人虽然不能依赖灵感,但一首缺乏灵气、用脑子想出来的诗,虽然句句通顺、明白可解,但就是缺乏想象,毫无诗味。但什么是灵感?西方人认为灵感是神的感召,东方人却认为灵感是一种超自然的心灵感应,直到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学问世之后,我们才知道灵感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活动,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一明一暗、一隐一显之间的灵光一闪。这个灵感稍纵即逝,你不赶快抓住它,它便溜走了。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通过写作去完成一首诗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把那份内在的灵气,直觉的感应,化为意象,然后再以zui恰当的文字组成文本,变成一行一行的诗,一首一首的诗,使诗歌的灵气物质化,这样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是创作时酝酿的过程。

在酝酿的过程中,诗人要做的是两件事情,di一个就是寻找语言,表达情感zui需要的那个质,那句话;第二个,等待灵感,完全用脑子写也可以写出来,但是那个想象就不会是很有灵气的。有时思索半天,灵感还不来,怎么办?我办法很简单,就是暂时置之不理,我做别的事情,我不去想它。实际*虽然放弃了你不想它,可是你在寻找恰当的语言,寻找意像的过程中,潜意识还继续在活动,说不定你需要的那个诗句就在某一阶段,在始料未及的时间,突然出现,就是所谓的灵感。

正如一句古语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读读洛夫的诗。

暮色  

黄昏将尽,院子里的脚步更轻了
灯下,一只空了的酒瓶迎风而歌
我便匆匆从这里走过
走向一盆将熄的炉火

窗子外面是山,是烟雨,是四月
更远处是无人
一株青松奋力举着天空
我便听到年轮急切旋转的声音

这是禁园,雾在冉冉升起
当脸色融入暮色
你就开始哭泣吧
落叶正为果实举行葬礼


◑子夜读信

子夜的灯
是一条未穿衣棠的
小河

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
读水的温暖
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
读江河如读一面镜
读镜中你的笑
如读泡沫





◑葬身七行

我埋葬于
你深深的肉之大地
一面溶入泥浆
一面感觉到
你渐渐升高的体温
天空如你
覆我以一件云制的殓衣


◑雪落无声

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
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
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寺庙睡了而钟声醒着,
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
春天睡了而种籽醒着,
肢体睡了而血液醒着,
书籍睡了而诗句醒着,
历史睡了而时间醒着,
世界睡了而你我醒着。
雪落无声。



◑窗下

当暮色装饰着雨后的窗子
我便从这里探测出远山的深度

在窗玻璃上呵一口气
再用手指画一条长长的小路
以及小路尽头的
一个背影

有人从雨中而去

诗意的背影
潘桂林
 
《窗下》是洛夫的早期作品,文字清新爽润,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运笔简练自然,却极具情境性和带入感,虚实相生、动静皆宜。读这首诗,你不用去揣测“窗”是否与温暖的家相关,“远山”“小路”是否象征着记忆、希翼或者精神家园。这首诗的魔力来自于那个沙画般的情境设置:“在玻璃上呵一口气 / 再用手指画……”这一充满童趣的动作,迅速将读者带入一个动态的不断延展的情境中。

诗意随着手指的动作不断敞开并延伸,静态的平面变成了立体的画境:小路、背影、从雨中消失的人,仿佛小路伸向了远山,行人消失在小路。这本是雨水氤散了画面的现实场景,但读者已经越过实境的拘囿,在通往寂静与空无的小路上继续前行,自然抵达了对存在境遇的形而上领悟。李英豪曾指出,洛夫诗歌的特色之一是对“原始之存在”的侧重。《窗下》也在轻浅淡然的文字中,渗透着对存在的审视。这路、这人影,并非实有,而是由手指画出,瞬间可见又会瞬间消失,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这个过程如此简单,如此不经意,只是手指的轻轻勾画。这手指的隐喻功能远远超越了远山、小路和背影,它掌控着存在,是不被存在者知晓的神秘力量。

短诗命名为“窗下”,是取其实景,更有强化审视与自我关照的命意。那远去的背影,是虚有的他人,也是被关照的自己。

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zui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