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刘伯温称骨算命女命版(刘伯温称骨算命女命版3.7)

  • 作者: 婕舒
  • 来源: 投稿
  • 2024-05-23


1、刘伯温称骨算命女命版

刘伯温称骨算命女命版

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相传精通术数,创立了称骨算命之法。该法以出生年月日计算骨重,根据骨重推断命理。以下为刘伯温称骨算命女命版,供参考。

一、计算骨重

1. 以出生年份阴历尾数减3,得出生年之数。

2. 以出生月份加4,得出生月之数。

3. 以出生日期加9,得出生日之数。

4. 将出生年、月、日之数相加,得骨重。

二、骨重与命理

1. 骨重1至1.9两

一生平顺,性格温和,善解人意,多受贵人相助,财运不俗,婚姻幸福。

2. 骨重2至2.9两

聪明伶俐,多才多艺,善于交际,事业有成,财运亨通,但情绪起伏较大。

3. 骨重3至3.9两

勤奋上进,有责任心,事业有成,财运不错,但婚姻波折,家庭不稳。

4. 骨重4至4.9两

性格刚强,有魄力,事业有成,财运亨通,但感情坎坷,婚姻不顺。

5. 骨重5至5.9两

天生丽质,有魅力,异性缘好,但婚姻不稳定,多有感情纠葛。

6. 骨重6至6.9两

聪明过人,博学多才,事业有成,财运不错,但身体较弱,多有疾病。

7. 骨重7至7.9两

性格内向,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婚姻坎坷,家庭不稳。

8. 骨重8至8.9两

有志向,有抱负,事业有成,财运亨通,但婚姻不顺,多有争吵。

9. 骨重9至9.9两

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婚姻幸福,家庭美满,但财运平平。

10. 骨重10两及以上

有福之人,一生顺遂,事业有成,财运亨通,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三、注意事项

1. 此为民间流传之法,仅供参考,切勿迷信。

2. 称骨算命仅考虑骨重,未考虑其他生辰八字因素,故结果可能不准。

3. 命理乃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不可单凭称骨算命判断一生。

2、刘伯温称骨算命女命版3.7

刘伯温称骨算命女命版 3.7

刘伯温称骨歌诀是民间流传已久的算命方法,为古代命理*刘伯温所创。根据出生年月日时将骨重换算成斤两,再对应歌诀推算命运。本篇文章介绍刘伯温称骨算命女命版 3.7 的解读方式。

一、骨重换算

1. 出生年换算

男命:逢鼠马*,加一斤十二两;逢蛇鸡龙兔,减一斤十二两。

女命:逢鼠兔鸡龙,加一斤六两;逢蛇羊牛马,减一斤六两。

2. 出生月换算

年份单数:正月加三两,二月加四两,三月加五两,四月加六两,五月加七两,六月加八两。

年份双数:正月加四两,二月加五两,三月加六两,四月加七两,五月加八两,六月加九两。

3. 出生日换算

逢单日加一两,逢双日减一两。

4. 出生时换算

白天生人加一两,晚上生人减一两。

二、歌诀解读

将骨重换算后,对应以下歌诀解读命运:

1. 一两到三两九

天降灾殃,时运不齐。

波涛难度,败财伤妻。

2. 四两到七两九

一生衣禄,福从天来。

安享福寿,世人称奇。

3. 八两到一斤三

初年富贵,中年劳碌。

晚景忧疑,难享安康。

4. 一斤四到一斤七

大有财帛,福寿绵长。

显达之命,名扬天下。

5. 一斤八到一斤十一

祖业丰隆,福星高照。

少年运途,名利双收。

6. 一斤十二到一斤十五

男命多劳,女命多福。

平安康泰,一生无忧。

7. 一斤十六到一斤十九

文武双全,才华过人。

事业成就,名利双收。

8. 二斤到二斤七两

骨重过重,寿元难长。

疾病缠身,灾难重重。

三、

刘伯温称骨算命女命版 3.7 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算命方法,虽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可过于迷信。命运掌握在自身手中,通过努力奋斗和积极心态,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3、刘伯温的算命书叫什么

刘伯温的算命书

刘伯温,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家,他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其中流传zui广的就是他的算命书。

1. 《烧饼歌》

刘伯温zui为著名的算命书当属《烧饼歌》。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一次外出时,偶遇一位卖烧饼的老翁。老翁给朱元璋算了一卦,并唱了一首《烧饼歌》。这首歌中预言了明朝的国运,以及朱元璋后代的兴衰。

2. 《*》

《*》也是刘伯温留下的著名算命书。这幅图以一*诗的形式,讲述了从*开天到明朝建立的历史。据说,图中隐藏了明朝兴衰的秘密,至今无人能完全解开。

3. 《黄金策》

《黄金策》是一本相传为刘伯温所著的治国秘籍。书中提出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方略,如安民、富国、强兵等。据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曾多次研读《黄金策》,并从中汲取了治国经验。

4. 《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一部占卜术的著作,相传也出自刘伯温之手。书中收录了各种占卜方法,如八字、六爻、梅花易数等。据传,刘伯温曾用《神机妙算》为朱元璋占卜,屡次应验。

刘伯温的算命书以其神秘莫测、准确预言而闻名于世。虽然这些书籍的真实性至今仍有争议,但它们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