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大家刘大钧「刘大钧易经案例」
- 作者: 海铭
- 来源: 投稿
- 2022-11-27
刘震,1978年生,山东济南人。1997~2001年,就读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2001~2004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4~2007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在法大开设的“周易概论”系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多次被评为“zui受学生欢迎十位教师”。曾受邀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孔子学院总部、美国哈佛大学、威廉玛丽大学、塔夫茨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开设《周易》专题讲座。
人物采访
问:了解到您本硕博都就读于山东大学,请问您对学校有着怎样的印象,又在读书的这十年间见证了山大的那些变化?
其实我不止是本硕博在山大读的,我的幼儿园时代就开始于山大的校园,后来成为了当时山大附小的di一届学生,可以说山大就是我生命之中zui为重要的一部分。说到读书期间山大zui大的变化应当就是三校合并,当时的山东大学和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医科大学三所学校合并成了现在的山东大学,这也是山东大学120年校史之中的里程碑般的事件吧。
问:我们了解到您本科是在管理学院读的管理科学专业,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在研究生阶段转入了哲学专业?在哲社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老师,对您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两个原因吧,di一个是我在生活中很早就跟随我父亲刘大钧先生学习过《周易》。后来在本科的学习阶段自学了部分相关课程,对哲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大学的时候和我太太相识,她是我的同班同学,我们都对中国哲学感兴趣。我们两个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既有了学业上共同的追求,又有了感情上的相濡以沫,zui终我们一起考取了山东大学的中国哲学专业。
在山东大学求学期间,有许多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例如傅有德老师、傅永军老师、何中华老师、颜炳罡老师、林忠军老师、王新春老师等,还有老一辈的周立升老师、丁原明老师等,周老师在文史楼给我们授课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我觉得山大的老师学问都非常渊博,学术功底扎实,在授课方面各有千秋,对我的学术与人生都产生了极大的助力。
韩慧英与刘震共同取得博士学位
2007年刘震博士的毕业答辩
问:您是怎样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呢?在做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您是怎样要求自己的?
谈及我的学术生涯,首先是受到家庭的熏陶,父亲的学术历程使得我对《周易》心向往之。另外在学习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对先秦时代的哲学比较感兴趣。后来又逐渐认识到《周易》思想与百家之学都有关系,因此意欲研究中国学术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首先需要对《周易》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再加上山东大学在《周易》的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我zui终选择了《周易》作为自己的学术方向。
谈到学术研究的自我要求,我想首先是“我注六经”,也就是在做学术研究的过程当中,要讲清楚中国的古代思想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能做非学术性的曲解。其次还应该做到“六经注我”,仅仅是还原古代的思想体系显然是不全面的,要把思想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将其落实到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为当下的社会治理与发展提供智慧。我们要在研究中把古人的思想进行转化和创新,形成适合现代社会的思想体系。
问:《周易》常被不了解的人误认为它只是一本卜筮之书,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去为《周易》正名呢?对于初学者进入易学视野您有什么建议?
《周易》zui初确实是卜筮之书,但伴随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先贤对《周易》的注读,今天的《周易》又不再是卜筮之书。所谓对《周易》的正名,其实就是要明确《周易》和术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在学术经学的层面,《周易》是以一部哲学典籍的形象出现,而其原始筮法的表达在汉代以后更多是以术数学的形式出现。之所以现在大家对《周易》有所误解,是因为普通民众对于类似学术范畴难以区分,因此才会将《周易》的哲学思想和讲算卦、风水的术数混为一谈。
我对进入易学视野的初学者的建议有两条。di一要明确《周易》哲学和术数的差异,只有对《周易》的体系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真正读懂《周易》。第二是建议初学者应当从现代介绍《周易》的学术作品入手。因为《周易》当中有很多文辞较为晦涩,初学者从现代人介绍性的著作入手,可以更快速方便地对《周易》的概貌有所了解。
问:看到您一直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请问您这样做的初心是什么呢?
父亲多年一直教诲我的核心词汇就是“弘道”。120年前的辛丑年,也就是山东大学刚刚诞生的那个时代,彼时的中国和今日的中国是无法相比的。人们将中国的落后归罪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就造成了时至今日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仍有着很深的误解。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信,民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如果民族的文化已经被别人所同化或者所消亡,那么所谓的复兴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生活当中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谈到建设今日中国的文化,我认为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独特的智慧,运用这些智慧可以为世界发展提供崭新思路。正是在这种信念之下,我努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希冀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知,进而为世界文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6年在美国威廉玛丽孔子学院接受央视采访
2021年参与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识读《周易》
问:您曾说过《周易》可以“指导我们理解生活,善待生活”,那《周易》对您的个人生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周易》的内容确实非常博大精深,在二十多年*学习和研究《周易》的过程当中,我也越来越深刻感受到《周易》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变化气质。
其一是《周易》特别强调一种感恩的意识。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生理的生命得益于父母的养成,而文化意义上的生命离不开师友的帮助。所以我们应当常怀感恩之心,所以我们要回报社会,“举而措天下之民”,正是表达了这种境界与期许。
其二是《周易》特别强调在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过程当中,既要保持对自然的必要的敬畏,同时也不能迷失于敬畏之中。《周易·说卦传》当中有一句话叫“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我个人将其引为座右铭。窃以为“穷理尽性”,首先要对世界的知识要进行*学习,《周易》强调世界是可以认知的,认知世界的过程是通过科学手段,即谓之“穷理”。
但只是认识我们客观世界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认识自己,所以人一方面对客观的世界要有所把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更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所掌握。受到《周易》的影响,我的人生追求三重和谐:di一重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重就是人与人的和谐,第三重就是人与内心的和谐。此谓之“以至于命”。正是在此之中,我感悟到从心所欲的逍遥。
问:您多次被评为中国政法大学zui受本科生欢迎的十大教师,想请您谈一谈如何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或者您认为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我自认只是一名刚刚合格的老师,多年来,师友与法大的同学们给了我太多荣誉,实在是一种抬爱。我个人感觉作为大学教师,我始终在坚持两点:
di一个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人格、学习能力及其它各个方面相对来说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状态。所以对于大学老师来说,需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在通识教育环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科背景以及他对学术关注的重点重心而进行有所差异的进行教育,这样能够确保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和他们的专业知识产生一个很高的契合度。
第二个方面,大学的教育也是人格养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一个好老师还应该做到的就是言传身教。中国文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一个好的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为大家提供相应的知识,更应该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去体认你所传播的知识。借助于这种有温度与活力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才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有着深刻理解。
在中国政法大学授课
对母校的祝福:
我觉得山大现在的变化真是非常之大,包括现在哲学系所在的知新楼、体育馆,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高层建筑。另外,母校在学术上近年来也是成绩斐然,比如哲学专业与社会学专业都成为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相信在各位师长和各位师弟师妹的努力之下,未来的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一定会越来越好。
来源: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官网,在2019年招生计划中,“《易经》与预测学”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列在 010102中国哲学(1)下面的02,导师是谭德贵。
消息传出,各路易学狂热者奔走相告,高呼“官宣!易经国学传统文化已经被国家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政府人文社科方面的权威机构,已经认可“周易预测”的学术地位,并纳入学科建制,开始着力培养掌握周易预测的人才。
《易经》作为预测学的研究方向,被列入“中国哲学”专业之下,首次出现在国家权威学府的招生计划中。
CCTV1的节目《开讲啦》,王其亨教授为风水正名,解释风水的的科学性,并叙述了如何击退韩国人想把风水申遗的经过 。
历*国皇帝的国师、老师都出自道家,在各朝代朝廷中也都设有负责天文星象、地理堪舆、术数择日、推衍国运的部门——太史曹 / 太史局 / 太史院 / 司天台 / 司天监 / 钦天监。
国内不少大学都从实际出发,站在哲学研究的角度,深入研究易经蕴含的哲理及其运用,表现较为突出的大学有不少,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
易经实在是太艰深晦涩难懂了,一般只有古代哲学专业、中医学专业或宗教学专业等与古典文学关系较为密切的专业,才会去深入研究原著,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般只看些翻译文本。
《周易》不仅是一本用于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著作,其中潜藏着万物变化、未来事态发展的规律。
1965年,尼伦伯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等到多年以后,西方的学者才惊奇地发现,《遗传密码》和中国《周易》的64爻卦象惊人的一致。
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谊医院,一位老人病逝,在临终前,他留下了一句忠告:“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他就是冯友兰院士。
冯友兰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的作者,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其领军人物为著名易学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