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怎样选择吉日吉辰(潮汕习俗,搬新屋的礼尚往来有什么讲究?)

  • 作者: 小策
  • 来源: 神策网
  • 2022-11-04 02:05

   人生确实苦短,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幸福美满才是真的最踏实,得知足常乐才行。对平淡的生活而言,时间过的真快,一晃就到年底了,再过几天就是冬至节气,我们来说说冬至。
      《冬至》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又称“冬节等。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已经用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非常的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古代人说过,冬至阳气起,”人们认为过了《冬至》节气,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个吉日,应该庆祝。《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现在,有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过节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就至今也有人也过冬至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冬至有几个传说,今天我就说说一个。

‌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讲究。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百姓时刻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为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乡那时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的汤药物施舍给百姓服吃。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故而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祝大家在冬至节日快乐,在寒冷的年底生活美满幸福,如意心想事成。

怎样选择吉日吉辰(潮汕习俗,搬新屋的礼尚往来有什么讲究?)

潮汕习俗,搬新屋的礼尚往来有什么讲究?

     入宅(即入厝),于乡下是一件比较隆重的事,一般的家庭办个三桌五桌,请亲戚朋友来聚聚吃吃,图个喜气凑个热闹。按本地习俗,主人是“不能”收亲戚朋友的重礼的,只要他们来便行,什么也不需要带,或只带上几个鸡蛋。就算亲戚朋友送来重礼,主人也不能收,反倒要于红包再添一些钱,还“礼”回去。潮汕习俗,入厝主人是不能收礼的,越不收越好。所以,潮汕地区入厝都是赔本的,要花一笔较大的钱,建了新屋经济拮据的人家,只能于新居借住。一借住,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二十年的,更甚者,有三四十年的。   参考以下文献:   《潮汕民居风俗习惯》   新屋落成后,在搬进去居住前必须举行“净油火”和“谢土”仪式。“净油火”时,先用一口大铁锅煮沸一锅花生油,由一人用铁叉托起,一人端酒,进入房子正中,端酒者即喷酒下锅,只见酒落火起,浓烟滚滚。净油火的路线由上而下,先内后外,依次序进行。“净油火”意在将屋里的妖鬼驱逐出房子。因此,操持的人不能说话,不能中途停顿,屋里净毕之后,还要赶出屋外,并把油、酒倒掉,才算完毕。现时一般人家多燃放鞭炮,手持一大串长长的鞭炮,里里外外走遍,跟在拿鞭炮的人后面的另一个人,随手将手中神符贴遍各门窗。 净了油火,紧接着是“谢土”。分别在厅、房、厨等设置神位的地方摆开五牲设祭,并燃喜炮祭拜土地,答谢土地神功劳。祭毕,将五牲赠送工头、师傅,“红桃馃”分给泥瓦匠,以示犒劳。并且设宴请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必须带白糖、糯米和灯、镜等物品前来庆贺主人新居落成之喜。 以上这些旧习俗,有的是有些科学根据的,但也有一些是封建迷信,不能信以为真。   《入厝打油火》   每年中秋后,乡下入厝的人很多。每个晚上,村子的某个角落,时不时地响起锣鼓及鞭炮的声音,接着便是摇铃及读经的声音,这便是潮汕乡下入厝的驱鬼仪式,俗称打油火。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种风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须请西公(法师)来屋内做法一次,驱去室内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因打油火须择日,一般必须有特别好的日子才行,如厅堂的“升楹母”,都必须挑上上之日。潮汕有一俗语“三五一小来,五年一大来”,这是说吉辰的好日子难求。入新宅打油火两件事是同时进行的,乡下也有建了新宅,还没经过打油火,便搬进去居住的,这叫借住。   入宅(即入厝),于乡下是一件比较隆重的事,一般的家庭办个三桌五桌,请亲戚朋友来聚聚吃吃,图个喜气凑个热闹。按本地习俗,主人是“不能”收亲戚朋友的重礼的,只要他们来便行,什么也不需要带,或只带上几个鸡蛋。就算亲戚朋友送来重礼,主人也不能收,反倒要于红包再添一些钱,还“礼”回去。潮汕习俗,入厝主人是不能收礼的,越不收越好。所以,潮汕地区入厝都是赔本的,要花一笔较大的钱,建了新屋经济拮据的人家,只能于新居借住。一借住,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二十年的,更甚者,有三四十年的。   打油火一般是在晚上进行,因路人看不得也撞见不得,西公(法师)赶鬼时,各家各户的人都躲在家中,关门闭户。打油火我没亲眼见过,自家入厝时,我在外飘泊没回来。听母亲说,入厝打油火首先要致办五牲和发果(用某种环形器皿装着,发酵而成的巨型面包),祀拜土地神,称为谢土。   谢土后,西公便于堂屋内外遍贴有魁星踢斗图样的灵符,镇鬼辟邪。一般的,一户人家入屋后有没有打油火,从有没有贴灵符可以看出来,因为这些灵符屋主是不能撕掉的,要陪伴新厝好多年。落夜,西公画花脸,戴红巾,着红甲(背心),穿红内裤,手持酒瓶,敲锣击鼓上场。西公读经摇铃,喃喃有语,后跟两后生,一扶滚油锅和火把,一携鞭炮,随西公在堂屋的龙畔(东)至虎畔(西),从内到外一间一间虚晃刺杀,驱邪刺煞,后赶出门外,边放鞭炮边喷洒撒盐于油锅内,噼噼拍拍,浓烟四起。就这样,西公就把屋内的不祥之物驱赶出去,边打鞭炮边靖火,一直送到村外,将油锅及其它扔于河塘或树林中,掉头而回。这时,他们是不能回头看,据说如果回头看,邪煞的东西便会跟着回来。   打油火后就是入厝。乡下风俗要择一良辰,入厝要找一较有“名望”的人拿灯笼带路,一直走到新厝,叫门,屋内的人便开门。一开门,拿灯笼的人走进,屋内有一油鼎,一人手中拿着“软饼”,放下,滋滋地响,图个好意头。拿灯笼的长辈,开始做着四句,说着好意义好兆头的话……   更多详情参考: http://www.chaofe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