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识人术三句话一看一准「曾国藩识人四法大全」
- 作者: 勤荣
- 来源: 投稿
- 2023-01-24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世人都说曾国藩用人有方,殊不知,“方”从何来?正是从知人处来。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人,包括其特长、学识、性格、兴趣、品行*守等方面在内。
曾国藩以知人著称。有一次,李鸿章带三个人去见曾国藩,请他给三人安排职务分派工作。不巧,曾国藩有饭后千步走的散步习惯,他们到的时候曾国藩正好不在。于是,他们就在只好在门外等候。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上前禀报来意,请老师当面考察三人的能力。
谁知,曾国藩摇摇头说,没有这个必要了。我现在就分派工作。面向门庭、站立左边的那个为人忠厚、办事小心,让人放心,让他去负责后勤军需部;中间那个有些阳奉阴违、心口不一,难以信任,不宜重任;右边那位颇有将才的气质,将来定可独当一面,需要着力磨砺。李鸿章大吃一惊,他向知老师识人有术,但没料到老师的眼光会如此精准。
曾国藩见*不信,只好进一步解释说,刚才我从他们三个人身边走过时,我注意到左边那个一直低着头不敢仰视,应是一个老实、谨慎之人;中间那个,看似恭恭敬敬,却喜欢左顾右盼,似有心机,心机太重的人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站立,目视前方,不卑不亢,神情专注,是大将之才。右边那位被曾国藩看来有大将之才的,便正是后来担任淮军大将,并曾出任*巡抚的刘铭传。
为了知人,曾国藩确实训练出了一套颇有成效的相人之术。他常讲怎么看人。咸丰九年十一月初八*在日记中记载:“细参相人之法,神完气足,眉耸鼻正,足重腰长,处处相称,此四语者,贵相也,贤才相也。若四句相反则不足取矣。”又说:“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富贵有相,似乎是唯心论,曾国藩信命,但从不信富贵是天生。曾国藩的这套相人法,其实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传统中多以“厚”、“重”为讲究。如《周易》讲“厚德载物”,孔子讲“宽厚待人”,世人评男子是不是“处事稳重”、“老成持重”,都是把“厚”、“重”当作是男人做大事的前提和表现。
曾国藩统军十数年,与当时的皇亲、议政王奕却无私交,都只是公事公办。据说就缘于他曾见过这位亲王的一张相片。看了他的相片,曾国藩徐徐地说了一句“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举目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又说“这是一个翩翩美少年,举目略嫌轻佻了些,看来难以负重任;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这也是国家的不幸。”一张相片竟能看出国家的不幸,曾国藩别无神仙术,他只是觉得恭亲王“轻佻”,不厚重。
为什么说端庄厚重是贵相?其实是有因缘的。端庄厚重的人,表明他懂得敬畏,一个有敬畏感的人就不至于放肆无忌,思虑就会深远,处事不至于鲁莽,说话就会谨慎,交际不至于随便。自己有敬畏感的人,往往别人也会敬畏他。得罪的人越少,自然也就远离祸端。端庄厚重不是装出来的,是修身*出来的工夫。因此,曾国藩多次申令儿子力戒轻佻,多多*举止。
谦容含卑是同样的道理。谦虚能容,表明他谨慎、大度,能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不会随便指摘他人。含卑就是低调做人、低调处世,放低自己的身价、姿态,不张扬,不张狂。处卑而望高,登高必自卑,这样的人自然懂得脚踏实地的道理。
所谓事有归着,就是办事沉稳有着落,懂得脚踏实地,件件事都做得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既是克勤小物,又是持之以恒。经商做生意,很多人都希望*间暴富,不懂得薄利多销,日积月累;居家过日子,很多人都不懂得节约,喜欢大手大脚,zui后导致生活没有着落;谋身干事业,很多人力图一鸣惊人,一件事没做完,就放下去干别的事,却不懂得事业起于积微,功名需要寸累。
所谓心存济物,就是要懂得关心“外物”,包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天下。有一颗慈善之心,懂得帮助他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这样的人即便物质上不富有,精神上也是大富大贵者。有施有舍,不表明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富矿吗?
再如曾国藩的名言:“斜正看鼻眼,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主意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这套相人术其实依然源出传统文化。喜欢看京剧的人都知道,京剧zui讲究脸谱。其实在京剧之前,中国的文化艺术就表现出一种显著的脸谱化。比如文艺作品中描写某个正面人物形象往往是“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描写某个反面人物则往往是“贼眉鼠目”、“油头粉面”,如此等等。
古人常说:“胸中不正,则眸子眉焉。”意思就是内心不正的人,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而眼睛不明亮,则内心难测。不是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么?眼睛zui容易泄露一个人的内心秘密。画家画人物,总是眼睛画好后,人物的个性就显现出来了,人物也就活了。俗称“点睛之笔”。
鼻是五官中zui主要的*之一。古代相术对鼻子很重视,因为其上涉及印堂,其下涉及人中。会相术的人往往说,鼻梁高的*柄也高,削刀鼻往往表示为人苛刻。甚至还有“男人看鼻,女人看嘴”的说法。至于什么样的鼻属于正,什么样的鼻属于斜,前人在相术中有多种说法。一般来说,鼻子丰润耸直、端方整齐的人,容易获得人的好感,却是事实。
嘴唇,也是五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人有“看唇识女人”的说法。嘴唇在我们的印象中一般有厚薄之分。嘴唇厚的人给人的感觉要憨厚一些,老实一些;嘴唇薄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要机巧一些,能言善辩一些。而前者给人的感觉要真诚一些,后者给人的感觉是要虚伪一些。所谓刀子嘴,意思是把嘴唇磨得像刀子一样快,伶牙俐齿,容易伤人。是故,曾国藩一直主张谨言,也喜欢任用那些说话少的人,其原因恐怕就在这里。
器宇一般的解释就是胸怀、度量,也指气概。器宇与功名又有什么关系呢?从人的审美偏好来看,一般人对那些仪表、气质与众不同的人自然多一分喜爱感。就如同现代人喜欢帅哥、喜欢扮酷一样。古人虽然常讲“人不可貌相”,但事实上常常以貌取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个人的器宇,包括他的胸怀、度量、气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修为。修为高的人,其功名前途自然要好得多。
事业看精神。这一点很好理解,一个人精力充沛,做事就有气度,而且能耐劳苦,能抗挫折。人生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很多时候逆境比顺境多,如果遇到困难挫折,就萎靡不振,于事业于人生都不利。曾国藩之所以反复强调“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强调早起,其目的就是迫使自己强打精神。
主意看脚跟,则是曾国藩的发明。一个人有没有主见,跟他的脚跟有什么关系呢?此处所说的看脚跟,实际是指一个人走路的姿势,看他是不是脚跟落地。从常识来看,一个人急匆匆地走路,显然是有什么急事,反之,一般脚跟落地,不说悠闲,也是沉稳。民间也有“男人看脚,女人看头”之说,一个男人是不是沉稳有主见,从他那双大脚步伐就可以看出来。
至于说话与条理的关系,则是很明显的了。一个人说话办事是否有条理,表示他思路是否清晰有条理。思维的条理性表示其思维缜密,而且事先有计划,有预见。有条理的思维会使人变得深刻。说话如此,写文章亦是如此,办事更是如此。
由上可知,曾国藩的观人术并非如一般人的迷信,而恰恰来自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运用。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知人”,不是从*相法中来,而是自己读书修来的。
本文摘自《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刘绪义,九州出版社
三国时,曹*听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为了验证真假,曹*故意让司马懿走在前面,然后大喊一声:“仲达,请等一等!”突然,司马懿显出“狼顾之相”,脸正面向后,身体却不动。曹*大惊,从此对司马懿起了杀心。
智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後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不仅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还梦到三马同食一槽,曹*怀疑“三马”就是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而“槽”与“曹”谐音,曹*认为司马父子会谋逆,夺取曹氏的江山。
古*都迷信梦境、相术,曹*也不例外。所以,曹*就对司马懿起了杀心,但这时的司马懿和曹丕关系很好,曹丕一再为司马懿说好话,搞的曹*至死都没下手。
曹*临终还一再提醒曹丕,说司马懿是不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对他一定要防备。但曹丕对司马懿很信任,他认为司马懿是自己的“铁杆粉丝”,至死都不相信司马懿会对曹家不忠,临终又把曹叡托付给司马懿。
那么,司马懿是如何赚取了曹丕的信任,从曹*的鬼头刀下保命的呢?
司马懿从少年时期就胸怀谋略,富有大志。当时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著称,在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见到司马懿后,说他绝非寻常之子。崔琰与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是好朋友,也曾对司马朗说:“你弟弟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不是你能比得上的。”
多位名士给司马懿做广告,所以司马懿早早地就盛名在外。司马懿23岁那年,曹*担任司空,他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就派人征召司马懿到自己府中任职。
司马懿是个颇有心计的人,一来,他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不想屈于曹*之下;二来,当时群雄并起,互相攻打,司马懿还不知道曹*能否在中原立足,他打算再观察观察,就借口说自己患有风痹症,装病拒绝出仕。
曹*派人去请了几次,但都没有请来司马懿,虽然无奈,但心疑。曹*忽然心生一计,暗想司马懿如果真的得了重症,遇到紧急情况肯定不能动。于是,曹*就派人去刺探司马懿,如果司马懿见人刺杀他,心中一急跑了,那就是装病,如果不动就是真病。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刺客按司马懿的交代,偷偷潜入司马府,突然出现在司马懿的病床前,用剑直刺其胸。出人意料的是,司马懿见状“坚卧不动”,刺客突然收回利剑,越窗而逃,回去禀告曹*,曹*这才相信司马懿是真的病了。
智囊: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七年后,曹*做了丞相,架空东汉皇室,大权在握,在朝中说一不二。这时,曹*下了死命令征召司马懿。曹*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不出仕,就把他绑回来。
司马懿知道这次不能再装病了,不然人头不保。所以,就乖乖地去给曹*打工去了。但司马懿深知,曹*对自己一直猜疑,不放心,必须找个靠山,才能保住性命。司马懿独具慧眼,富有远见,他选中了曹丕。
当时曹昂、曹冲已死,司马懿料定曹*定会传位曹丕。所以,司马懿入朝做官后,和曹丕打得火热,两人关系很好。后来,曹*常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而古相术里说,有狼顾之相的人常常心怀叵测,有谋反之心。
所以,就出现了开头曹*试探司马懿的一幕。 曹*见到司马懿果然有狼顾之相,就想杀他。但曹丕一再为司马懿说好话,而且司马懿自从给曹*打工后,非常勤政,起早贪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简直就是模范员工。
司马懿的表现,弄得曹*也不好下手了,只得叹息“也许这是天命吧!”曹*、曹丕相继去世后,司马懿于70岁高龄,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曹爽及其党羽后,架空魏室,司马氏专揽国政。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定国号为晋。至此,三国归晋,曹*、曹丕父子努力了一辈子,赚取的家底都送给了司马家族。都说司马懿的成功靠的是寿命长,熬死了对手,但纵观历史,司马懿之所以能活得久,关键还是他心计深,能装能演,不然早就被杀了。
自古成大事者,都窥破了人性,人心,深谙识人、用人之道,精通权谋保身之术,所以我们要多读些增长智慧的书籍,以史为鉴,借鉴历史智慧,谋身、谋事,帮人、帮己。
司马懿的故事,就记载于《智囊全集》中,像这样的智慧故事,书中有1200余篇,既有*、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仆奴、僧道、农夫等小人物的奇谋机智。既有教人如何做人成事,也有教人经商谋职、应对急难的故事,看了这些智慧故事,有恍然大悟之感。
这些真实的故事,对生活中的疑虑,人生困境,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康熙、曾国藩当作枕边书,纪晓岚爱不释手,杜月笙让人读给他听,说“读懂了此书,才算读懂了社会”。
下方链接《智囊全集》足足六本,有白话文对照,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原价258元,现在特价58元,一本平均几块钱,很划算。想学习、提升自己的朋友请点下方链接或横条【看一看】下单↓↓
智囊全集6册 鬼谷子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