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采薇的典故「诗经采薇的故事背景」

  • 作者: 森侨
  • 来源: 投稿
  • 2024-03-03

诗经采薇的故事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一、典出《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后以采薇或採薇指归隐。

其歌称《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二、《诗经》中的一篇:《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后以采薇指思念家乡。

三、鲁迅《故事新编》的《采薇》

《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很明显是以他们为原型,不过鲁迅把他们用在小说中并不是取他们的骨气,而是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小说中叔齐和伯夷的不知变通表现在他们口中时时挂着的话是“不合先王之道”,因为他们认为周攻入商灭了纣王是改了文王的规矩便决定不吃周家的粮食而去山上采薇草吃薇,zui后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饿死。

四、关于采薇的诗句:

《鹧鸪天 有感》[宋] 辛弃疾:谁知孤竹夷齐子,正向空山赋采薇。

《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宋] 范仲淹: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渔扉》[宋] 陆游:一盂粟饭吾何恨,自古高人有采薇。

《作书寄王晋卿忽忆前年寒食北城之游走笔为此》[宋] 苏轼:何时东山歌采薇,把盏一听金缕衣。

《酬复言长庆四年元日郡斋感怀见寄》[唐] 元稹:羞看稚子先拈酒,怅望平生旧采薇。

《段约之园亭》[宋] 王安石:径无凡草唯生竹,盘有嘉蔬不采薇。

《为刘定伯索油蕨》[宋] 文天祥:我欲登山去采薇,江南秋雨正霏霏。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 王维: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放言》[宋]黄庭坚:弄水清江曲,采薇南山隅。

《解闷》[唐] 杜甫: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野望》王绩: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苦寒行》谢灵运:悲矣采薇唱。苦哉有余酸。

那么,如果我们在古诗词中遇到“采薇”二字,应当选哪一个解释呢。

若是前后句有隐居的意象,比如首阳(隐居地),采薇人(伯夷叔齐)、西山、南山,岩阜,林泉,山阿,青山,野老,歌,那么采薇就是隐居。

若是前后有远行,征戍,归戍,关山,娩娩,兵戈,那么必须然仅仅是指《采薇》这首诗。

   来这里,认识世界!